原汁原味的漁耕生活
如詩如畫的江南風光
歲月流逝
四季交替
這里的山海情韻不變
這里是浙江三門花橋
張海寶/攝
胡傳斗/攝
花橋,首先是一座橋,然后才是一個村子,再是一個鎮子的名字。
一個地方的命名,以山川河流居多。譬如浙江,以江河為省名。臺州這個稱呼,則源自天臺山。三門由于靠海,于是以港灣為名。而花橋,以一座橋為鎮名,放眼大江南北,恐怕為數不多也。
《花橋古韻》 朱建初/攝
花橋有橋,橋在鎮子的東南角。橋是三孔石橋,長約20米,橫臥在溪流之上,與四周的村莊、田野、遠山融為一體。橋欄采用的是蛇蟠石,由于風雨的侵蝕,赭紅色的質地染上了點點暗褐。
雖然年代有些久遠,但是石板上的雕刻依稀可辨,尤其是兩條游龍栩栩如生。橋身上長滿了藤蔓,如果在春天,或許會一直垂到水面上。
《花橋霧景》 王都旺/攝
是什么讓一方百姓,舍棄西岑、城門這些舊名稱,而決定用一座石橋,來命名自己生活的小鎮?
翻開《三門縣志》,關于花橋的記錄赫然在目。據記載:元至治二年(公元1322年),李熙孟因感村民涉水之苦,捐資建橋,聘安州陳伯通和六和塔僧惠衍設計建造石橋,橋欄雕刻珍禽瑞獸、奇花異草等圖案,雕工精細,造型優美,故名“花橋”。
清代,衙門設立于此,商貿重鎮花橋,紅極一時;人海沉浮,戰略“失寵”之后也漸漸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,鮮為人知。
如今,她被攝影發燒友探尋,被美食愛好者追逐。山的秀美、水的靈動、海的磅礴、港的婉約,吟唱著一首樸實的“山海經”……
柵下村S灣
一望無際的海洋里,如果分布著零星可見的“線條”,那是大自然最具鬼斧神工的構造。 它是藏于深閨的曼妙漁家風景,這一片海,有待我們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——它就是位于三門縣花橋鎮的柵下村S灣。 胡傳斗/攝 俞紅衛/攝 胡傳斗/攝 海鳥自由自在飛翔, 海涂上會有趕海人留下的勞作痕跡, 人和海之間, 人和飛鳥之間對視, 那些無意“畫”下的皺褶, 壟溝一樣一條挨著一條。 像一排排親鍵,像魚鱗, 每天隨著勞作內容的不同, 潮位的不用,光照的不同, 每時每刻都在變化。 俞紅衛/攝 季節不同,特色不同, 柵下S灣一年四季均可創作, 日出日落間,光影如夢, 潮起潮落間,變幻如影。 胡傳斗/攝 鄭海港/攝 鄭海港/攝 俞紅衛/攝 都說努力工作的身影最美, 忙碌的打泥漿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。 俞紅衛/攝 朱建初/攝 時光變遷, 下岙方村 下岙方村以地處龍頭山下西麓的山岙里,取名下岙。雨過天晴的清晨,站在龍頭山上,方家漁村更像是這山間的海市蜃樓如夢如幻,似真非真。 邢守秒/攝 邢守秒/攝 邢守秒/攝 光影變幻的灘涂風情, 延綿千年的農耕文化, 讓無數攝影愛好者為之瘋狂。 邢守秒/攝 邢守秒/攝 邢守秒/攝
村民耕海整灘,刮收蟶苗,發家致富。
柵下這個地名,
取自柵欄的柵,
因地形而得名。
它像扦插在海上的柵欄一樣,
圍住了那些來自深海的魚蝦、扇貝、牡蠣、毛蚶、蛤蜊、青蟹等,
給人類帶來豐厚的漁獲。
這是一灣豐盈的S灣,
在豐收的季節里,
這里小船穿梭,車水馬龍,蔚為熱鬧。俞紅衛/攝
這條彎彎曲曲的水道,
在日落的余輝下流彩溢金,
美的令人心碎,
美的令人窒息。
花橋的美
還有更多等你來發現
綜合醉美花橋、臺州旅游